+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章资讯 - 健康知识 - 健康教育处方
健康教育处方
发布时间:2014.02.24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流行性感冒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突然发生,蔓延迅速,发病率高,流行期短。经飞沫传播,四季均可发生。
2.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流清涕、鼻塞、咽痛、眼结膜充血等,特点是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3.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如无并发症不需要特殊治疗,着重于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患者宜予隔离、卧床休息、多饮水,亦可采用中药治疗。
4.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减少发生流感的诱因。
5.室内经常洒水,开窗通风,经常洗晒被褥,并利用日光、醋熏等方法消毒。流行期间应少到公共场所去,以免传染。
6.病人如有高热不退、神志昏迷、抽搐等,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心肌梗塞
1、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伴有血管痉挛和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供血急剧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缺血而引起心肌坏死,称谓心肌梗塞。这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危及生命的急重病。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绝对不搬抬过重的物品。搬抬重物时必然弯腰屏气,这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与用力屏气大便类似,是老年冠心病人诱发心梗的常见原因。
(2)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
(3)洗澡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水温太热可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可造成心脑缺血;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澡间一般闷热且不通风,在这样环境中人的代谢水平较高,极易缺氧、疲劳,老年冠心病人更是如此;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病人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4)气候变化时要当心。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病人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国内资料表明,持续低温、大风、阴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硝酸甘油类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2、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于安静状态或夜间睡眠时,特别在下半夜或凌晨更易发病。凡有高血压病史和冠心病病史者突然出现下列症状时,均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
①痛:出现比以往剧烈而又频繁的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长达15分钟以上,典型者为持续性胸骨后剧烈痛疼,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等不能缓解。痛疼可放射至肩背部、上腹部,也可至下颌、颈部等。
②惊:痛时惊恐不安,有濒死感觉。特别是在口含硝酸甘油或其它抗心绞痛药物无效时,更觉烦燥不安。
③汗:心绞痛发作时大汗淋漓,皮肤湿。
④白:心肌梗塞发作时血压偏低,甚至发生休克,所以面色苍白。
⑤咳:心肌梗塞发生后,立即同呼吸困难、咳嗽,并咳出粉红色泡沫状痰。
⑥热:体温多在摄氏38℃左右。
3、一旦怀疑本病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吸氧、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硝酸甘油喷雾吸入,同时立即叫救护车,与附近大医院联系,同时做好送往医院的准备。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导致的痴呆,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和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AD以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以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为特征,常起病于老年或老年前期、多缓慢发病,逐渐进展,以痴呆为主要表现。
预防措施如下:
1.饮食均衡,避免摄取过多的盐分及动物性脂肪。一天食盐的摄取量应控制在10克以下,少吃动物性脂肪及糖,蛋白质、食物纤维、维他命、矿物质等都要均衡摄取。
2.适度运动,维持腰部及脚的强壮。手的运动也很重要,常做一些复杂精巧的手工会促进脑的活力,做菜、写日记、吹奏乐器、画画、养小动物等都有预防痴呆的效果。
3.避免过度喝酒、抽烟,生活有规律。喝酒过度会导致肝机能障碍、引起脑机能异常。一天喝酒超过0.3升以上的人比起一般人容易得脑血管性痴呆,抽烟不只会造成脑血管性痴呆,也是心肌梗塞等危险疾病的重要原因。
4.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肥胖等生活习惯病,早发现、早治疗。
5.小心别跌倒,头部摔伤会导致痴呆,高龄者必要时应使用拐杖。
6.对事物常保持高度的兴趣及好奇心,可以增加人的注意力,防止记忆力减退,老年人应该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及参加公益活动、社会活动等来强化脑部神经。
7.要积极用脑,预防脑力衰退。即使在看电视连续剧时,随时说出自己的感想便可以达到活用脑力的目的,读书发表心得、下棋、写日记、写信等都是简单而有助于脑力的方法。
8.随时对人付出关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
9.保持年轻的心,适当打扮自己。
10.避免过于深沉、消极、唉声叹气,要以开朗的心情生活,高龄者常须面对退休、朋友亡故等失落的经验,很多人因而得了忧郁症,使免疫机能降低,没有食欲和体力,甚至长期卧床。
护理如下:
1.基础护理:护理痴呆患者应特别注意态度要亲切、耐心,使患者有安全感;帮助患者注意营养,促进患者多料理自己的生活及参加集体活动;痴呆患者动作慢,护理时应配合患者的节奏,绝不能勉强患者做不愿做的事,以免加重病情;患者认知能力下降,定向力差,不能判断周围环境,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护士要细心观察,认真照顾;对长期卧床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压疮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注意安全,防止跌伤、坠床。
2.家庭式护理 :护理院是患者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患者获得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依托,护理院开展家庭式护理尤为重要。护理院的每个职工均是家庭成员,我们既是患者生活的精神支柱,又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我们应耐心指导和帮助患者不断增加对疾病的了解,掌握护理方法,在护理院内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与帮助的关系,并通过交流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
3.生活护理:合理安排病人的进食时间,保持床铺平整、柔软、干燥。
4.行为护理:耐心观察患者的行为特点,寻找原因,继而确定对这些行为的处理方法。
5.安全护理:防止意外,避免患者接触危险物品和去危险的地方。为患者佩戴卡片、腕带,标出姓名、性别、年龄特征、住址、联系电话等,防止走失。
6.饮食护理 :重视患者的营养,结合患者健康状况,给予易消化、低脂肪、低糖、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饮食,以增加患者抵抗力,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纤维丰富的食物,以防便秘,食物品种多样,营养搭配合理。对轻度、中度痴呆患者可鼓励自行进食,进食环境整洁、安静,进食速度要慢,不宜催促,以防噎食,对重度痴呆患者应根据病情取合适体位,缓慢喂食。对不知饥饿、进食不主动者,要耐心设法劝食,并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满足其要求,以增进食欲,若患者拒食,则不应勉强,可先让患者做些别的活动,转移注意力后再劝其慢慢进食。
7.心理护理:
①诱导记忆力,诚恳与患者交谈 ,交谈时要有耐心,从言谈中观察患者的记忆力,思维有无中断及非现实的思维、表情、言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如问:“这是什么东西?”若答“不知道”或无表示,就应该提出:“好像是苹果吧?”对方答“哎,好像是的。”进一步问:“你的家住在哪里?”这样每天多重复几次,以唤醒记忆。当患者做出错误回答时,护士应立即转换话题。
②激励法:人行为的激励过程就是通过刺激因素引起机体的变化,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产生积极行为的反应,尽量鼓励患者自理日常生活,当其完成每一步动作时,即给予夸奖。
③条件反射法:在护理过程中,观察患者过去的爱好与兴趣,并把他感兴趣的物品带来,让患者反复观看、触摸,形成条件反射,促进认知恢复。进行注射时,护士有意识地说:“我给你注射”,“注射时痛不痛?”这样使患者建立一种注射的概念,同时也能促使其记忆恢复。
④电视、音乐疗法:经常给患者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电视画面或播放旋律悠扬的音乐,以此来影响患者的情绪,借助神经系统的作用来改善器官的功能状态,并可训练患者注意力的集中,调整器官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
⑤加强患者的功能训练:从培养和训练一部分轻、中度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教会其一些日常生活上力所能及的活动,如穿衣、叠被、洗漱、吃饭、如厕等,还教其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抹桌子、扫地、扫床等。通过锻炼可促进大脑、躯体及四肢功能的恢复,对处级智能衰退、延缓痴呆的进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⑥记忆康复:老年期痴呆患者的智能下降、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常常走错房间、拿错东西、忘记要说的话。针对这些,应抓住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不失时机地说一些简单的字、词、句等让患者重复,还可自制一些数字卡片、图片等,从教患者数数字、记数字、背简单的唐诗开始,帮助患者一点一滴地积累,不断地强化,逐渐提高痴呆老人的记忆能力,恢复其智力水平。
8.健康教育:老年期痴呆是一个缓慢发生的疾病,早期不被人重视,常常忽略了一些症状表现,如早期记忆力减退、猜疑、易发怒、睡眠颠倒等,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注意患者的细微变化,做到早期预防,重视病前调护,减缓痴呆的发生。有痴呆老人的家庭,应面对现实,不要歧视老人,要给老人以生活上、精神上的帮助,使老人在安全、舒适中度过晚年。
脑出血
1.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自发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它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近年来此病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2.症状的轻重与后果同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和发病的速度密切相关。
3.及早治疗高血压病,因为高血压病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4.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因为这些可引起血压突然升高。
5.注意饮食,以低脂、低糖、高蛋白、低盐饮食为宜,多吃豆类、蔬菜和水果。
6.不吸烟、不饮酒或少饮酒,烟中尼古丁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酒能促进动脉硬化,又能引起强烈的血管反应。
7.保持大便通畅,大便费力易使血压升高,容易发生意外。
8.出现中风前躯体症状如头晕、头痛、舌麻、肢麻、无力应立即休息并及早就医。
脑梗塞
1.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血供不足而使相应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称为“脑梗塞”,脑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塞简称“脑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2.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3.心脏病(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心肌梗塞等)引起的中风称“脑梗塞”。
4.动脉硬化者应摄用低脂、低糖、低盐、高蛋白饮食,多吃豆类、蔬菜和水果,少吃胆固醇含量丰富的食物,食用植物油。
5.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应积极治疗。
6.已有短暂缺血发作者,更应积极治疗。
7.防止引起血压骤降的情况,如降压药过量、严重腹泻等。
8.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晕 厥
1.晕厥,俗称晕倒。指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而跌倒,不伴有抽搐。
2.晕厥临床上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可分四类:①反射性晕厥,如直立性低血压晕厥、排尿性晕厥;②心源性晕厥,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③脑源性晕厥,脑血管、脑干各种病变;④其他,如哭泣性晕厥。
3.尽早就医,寻找晕厥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予以治疗。
4.锻炼身体,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和适量的体力劳动,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的反应性。
5.调整血管—神经功能,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健脑合剂等。
6.有排尿性晕厥的病人,睡前少饮水,排尿不宜过快,取蹲位排尿。
7.有颈椎病者,转颈不宜过速,起床时,体位改变不宜过急、过猛。
抑郁症
1.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病人表现为心境抑郁、忧伤、悲观失望、兴趣丧失、精力不足、自我感觉不良、言语少、行动缓慢、终日忧心忡忡。
2.抑郁症是能够治愈的,绝望、无用感、无助感是抑郁症状的一部分,病情好转后就会消失,不要被这种感觉所左右,因此,应积极就医。
3.不要静止不动,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努力参加文体活动,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有利于情绪的改善。
4.应配合医师接受心理治疗和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5.亲属和社会的同情、关心和支持非常重要,应尽可能为病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4.注意劳逸结合,使睡眠充足。
5.不吸烟,不饮酒,饮食不过饱,少吃刺激性食物。
6.活动后早搏不增多的慢性病人应行当参加文体活动。
7.伴有严重心脏病或有明显症状者须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神经衰弱
1.神经衰弱是由于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所致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大多起病缓慢,脑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症状时轻时重,主要表现为精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易烦脑以及头痛、头昏、心慌、多汗等。
2.患者要认识本病的性质,分析起病原因,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用脑卫生和睡眠卫生。
4.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5.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但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心脏骤停的就地抢救
1.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停止,能在4—6分钟内及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心肺脑功能有恢复可能而挽救生命。
2.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的方法:(1)意识丧失呼之不应;(2)大血管如桡动脉及颈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
3.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迅速采取下列措施:
(1)呼救以获得帮助。
(2)将患者平卧,背后须有硬平板,救人者跪于病人右侧肩部水平。
(3)右手从约30厘米高处用力拳击胸骨下1/3交界处1—2次。部分病人可立即复跳,并可摸到大血管搏动。
(4)开放气道:去掉枕头,左手掌压额部,右手上抬下颏或托起项部(颈脖子),尽量使头部后仰,并清除口腔异物,如假牙。
(5)捏住病人鼻子,深吸一口气,将口唇包住病人口唇,迅速向病人口内吹气。
使患者胸部上抬,防止漏气;呼气频率为每分钟8次(单人抢救)或18—20次(双人抢救)。
(6)左手掌放置于剑突上两横指的胸骨体上,右手压在左手背上,有规律地垂直下压,使胸骨压低4—5厘米后,突然放松但手掌不离开皮肤,频率80—100次/分。
(7)坚持到医务人员赶到,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抢救或转送医院。
低血糖、高血糖及其对策
当出现心悸、多汗、头痛、言语模糊、饥饿感、口唇麻木、软弱无力、颤抖时有可能是低血糖。对策:
1.立即测量血糖或就医;
2.立即服用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品,如糖水、可乐、果汁、糖块、蜂蜜等;
3.如症状未改善,10—15分钟再次服用上述食品;
4.如仍未改善,则送医院就诊;
5.及时向医师咨询治疗方案的调整建议。
当出现疲劳、乏力、口干、多饮、多尿加剧、便秘、视物模糊、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恶心、呕吐,应注意高血糖可能。对策:
1.较平时更频繁监测血糖;
2.检测尿中的酮体,如酮体阳性,立即就诊;
3.寻求医师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及其危害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人体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所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性的一组综合征。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伴体重减轻,但相当一部分人并无上述临床表现,在因其他疾患过程中而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二大糖尿病患者人群,预计到2025年全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千万。糖尿病会引起许许多多并发症,会引起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其它类型的急性代谢紊乱而直接危及生命,也会引起许多慢性并发症,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失明、肾衰竭、肢体溃疡、脑血管疾病等等,从而增加患者痛苦,降低生活质量。
糖尿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1.新的糖尿病分型标准(ADA标准)。其具体分为:
(1)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起病急、病情重,“三多一少”明显,有酮症倾向,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其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基本衰竭,因此必须体外注射胰岛素才能保证生存。
(2)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病情相对较轻,在被确诊前,疾病已存在较长时间,患者大多不能察觉糖尿病典型症状存在,年龄增长、体重增加以及缺乏锻炼将使其发病危险性增加。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胰岛素作用缺陷、感染等。
(4)妊娠期糖尿病。
2.糖尿病本身只是引起患者血糖的慢性升高,但真正对人体有影响的实际上是高血糖引起的急、慢性并发症,对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临床研究证实,只要严格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大大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3.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可诊断为糖尿病(ADA标准),如血糖介于二者之间,则应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及护理
1.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尚未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对它治疗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糖尿病治疗的基本要求是使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范围,医生、护士会帮助你实现这一点,但糖尿病长期控制,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己。
2.糖尿病患者应经常到医院接受检查。血糖波动者应每周就诊1—2次,每三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ic),综合了解血糖控制水平。
3.如果无条件监测血糖者,则应定期监测尿糖。采用尿糖试纸,每顿餐前30分钟,餐后2小时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以作为就诊时医师调整药物剂量的参考数据。但尿糖的有无仅衡量血糖是否升高,不能了解是否有低血糖存在。对于老年患者或肾功能有损害者还会出现误差。一般情况下当血糖﹥10 mmol/L以上,才可能出现尿糖,故不能用尿糖水平作为血糖控制的直接参考标准。
4.糖尿病患者应半年—1年到专科医师处作一次心脏、肾脏、神经系统、脑血管、眼部、足部等全面的检查,以了解有无并发症发生,以便及时处理,平时严格控制血压,穿着宽松的衣帽、鞋,及时修剪指甲,保持皮肤湿润光洁。
糖尿病控制标准
2000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糖尿病治疗达标标准:
项目                       理想            一般         较差
微量血糖(空腹)         4.4—6.1          ≤7.0        ﹥7.0
微量血糖(餐后2小时)    4.4—8.0          ≤10.0       ﹥10.0
HbAic(%)糖化血红蛋白    ﹤6.2          6.2—8.0       ﹥8.0
总胆固醇(mmol/L)        ﹤4.5            ≥4.5         ≥6.0
HDL-胆固醇(mmol/L)(男) ﹥1.1           1.1-0.9
(女) ﹥1.4            ≥1.2         ﹤1.2
甘油三脂                  ﹤1.5           ﹤2.2         ≥2.2
血压(mmHg)          ≤130/80        130/80-160/95    ﹥160/95
高脂血症防治措施
高脂血症是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内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它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参与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病变恶化的全过程。
近年来,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居民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根据调查,目前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约1.6亿,成人患病率为18.6%。3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约有23.5%的血中胆固醇水平高于5.2mmol/L(200mg/dl)。
高脂血症有哪些防治措施?
1.合理的膳食结构
高脂血症的饮食原则是“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膳食。尽量不吃或少吃动物内脏,蛋类每天不超过一个;多选用奶类、鱼类、豆类、瘦肉、海产品、蔬菜、水果等;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应少于6克。
2.科学的生活方式
高脂血症的防治还要注意生活方式要有规律性,适当的参加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不吸烟、不酗酒、避免精神紧张,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3.定期体检
当有下述情况时,如高血脂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皮肤黄色瘤病、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脏疾病或中老年、绝经期妇女、大量饮酒者,要及早检查血脂;45岁以上者、肥胖者、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应酬者、精神高度紧张者,建议每年应检查一次血脂。
4.药物调节
当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后,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时,就必须用药物治疗。治疗高脂血症必须遵医嘱长期服药。
人体基本健康指标
正常人的血压、体温、呼吸、脉搏等基本健康指标都在一定的范围内。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0—37.0℃;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超过上述范围就可能损害您的健康。
血压
血压是观察病情轻重或用药情况的重要依据。血压用血压计测量,用“收缩压/舒张压”表示,健康成人理想血压值应该低于120/80毫米汞柱。血压高者在120—139/80—89毫米汞柱,称为血压正常高值,在没有情绪波动、紧张和运动等因素刺激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就应当请医生诊断是否患了高血压,成年人每年至少应测量1次血压。
体温
正常人的口腔温度为36.3—37.2℃,腋下温度为36.0—37.0℃;直肠温度为36.9—37.9℃。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腋下体温。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发烧)。体温37—37.5℃为低热,体温37.5—39℃为中度发热,体温39—41℃为高热,体温超过41℃为过高热,就有生命危险了。
呼吸
一次呼气、一次吸气合起来称为一次呼吸。评价呼吸时,正常成年人每分钟16—20次;成年人每分钟呼吸超过24次称为呼吸过速;每分钟少于12次,称为呼吸过缓。情绪紧张、运动、妊娠、劳动及过度肥胖可使呼吸加快;睡眠、屏气时,则呼吸减慢。呼吸过快或过慢,以及呼吸节律不齐等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应引起重视。
脉搏
脉搏指动脉血管每分钟的搏动次数。脉搏次数和心跳次数是一致的,通过测脉搏,可以获得有关患者全身状态及血液循环功能的情况。
呼吸和脉搏的比例一般为1:4,即每呼吸1次,脉搏搏动4次。正常成年男性在安静情况下,脉搏为每分钟60—80次;女性为70—90次。
体重与健康
体重过低或过重都对健康不利。体重过低反映身体营养不良,儿童少年体重过低,会影响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成年人体重过低,可以出现劳动能力下降、骨量丢失和骨折、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贫血、抑郁症等多方面病理表现;女性体重过低,可以出现月经不调和闭经。
超重和肥胖可以明显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还容易患脂肪肝、胆石症、痛风、骨关节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内分泌紊乱等多种疾患,因此,我们要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保持正常体重的主要措施是合理控制进食量和适量运动。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①每顿饭要吃饱,但不吃撑,更不成为饭菜的“清扫工”。②不宜经常在外就餐,吃自助餐时小心不要过量。③每月测量一次体重。④坚持每天运动,如走路、骑自行车、打球、跳舞等。
成年人的健康体重可以用国际通用的体质指数(BMI)来衡量。BMI的计算方式是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我国成年人健康体重的BMI范围为18.5—23.9kg/㎡,BMI在24—27.9kg/㎡为超重,大于等于28kg/㎡为肥胖。


本文共分1